2006-04-14

首屆「世界佛教論壇」

【大公報記者鍾蘊晴杭州十三日電】在首屆「世界佛教論壇」上,有不少香港人熟悉的面孔,包括宣讀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賀信的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,論壇八大發起人之一、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,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,香港旭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釗等,為採訪世界佛教論壇而來的香港記者,也超過二十位之多。香港佛教徒號稱百萬,覺光長老、潘宗光校長、楊釗董事長都認為,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「和諧世界,從心開始」,對香港也有普遍的現實意義,香港佛教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,因為香港人需要佛教,香港社會需要和諧。楊釗與香港佛教界人士更倡議設立「香港佛教國際學院」,讓更多的港人認識佛教、了解佛教、運用佛教,以達到物質與精神平衡的健康人生。

弘揚佛法 重在宣傳談到世界佛教論壇,覺光長老滿心歡喜。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說,這是佛教有史以來第一次世界論壇,以前,大陸是關起門來自己研修,現在是打開門來,讓世界來研討。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佛教弘法,重在宣傳,像這一次世界佛教論壇,因為媒體的廣泛報道,讓很多香港人都知道論壇的舉行,但要論佛教論壇的國際性、大場面、因緣殊勝,與會者更能親身感受。

對本次「世界佛教論壇」成功舉行,覺光長老說:「我是十分之十、百分之百,感到滿意。」他相信,待世界佛教論壇第二次、第三次舉辦時,與會的佛教界人士,只會更多,不會更少。

香港有一年一度的「觀音開庫」,數以萬計的香港人排隊向觀音「借」一百萬、一千萬,以為佛教、觀音,就是祈福、祈財,但佛堂不是庫房,借無可借。覺光長老認為,一些香港人對佛教的理解,動了貪念,走了錯路。他強調,佛教以人為本,提倡自在快樂,這並不是物質層面的吃好穿好、求財得財,而是指精神安樂,不貪知足,不憎慈悲。生老病死,人人都要經過,佛教教人學會放下、自在,自己覺悟。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」

心平心靜 共享和諧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也是佛教徒,他主講的「心經與現代管理」講座,一連五集,在中國教育電視台播出,這是中國教育電視台首播佛教電視講座。潘宗光指出,中國幾千年的文化,中國人傳承的價值觀,與傳統的宗教,包括儒道釋,相互交融,密不可分。優秀的傳統文化,需要重新整理,以適應現代人所需。

潘宗光稱,香港人對佛教的理解有很多誤區,以為佛教深奧、古老、封閉、與世隔絕,其實,佛教是入世的,有很多做人的準則、管理的學問,我們日常生活中都用得到。如佛教倡心平、心靜、心安,教人放下得失,學習超脫,更好地行走在人生旅途。

近年,香港社會風氣、文化偏向對抗性,製造矛盾,造成社會不和諧,潘宗光希望香港人多學習佛教的和諧思想,學習佛教的智慧和慈悲。在世界佛教論壇結束後,潘宗光還要趕到上海復旦大學,為學生講「佛教的現代觀」。

佛教智慧 能助港人來自旭日集團的楊釗接受訪問時,開門見山:「香港企業需要佛教,企業和諧,是社會和諧的重要部分。」他指出,論人均財富、社會富裕程度,香港可能排在世界前十位,但論開心指數,香港可能是名列倒數十位。這種強烈的反差,說明香港人太多憂慮、壓力太大,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失衡,心病還須心藥醫,佛教的智慧,恰恰能夠幫到香港人。

楊釗指出,人類面臨兩大問題,一是物質問題,靠科技進步,可以解決人的物質問題,全世界減少軍備支出百分之二十,幾乎可以解決全球人口的溫飽問題。另一個是精神問題,單靠科技手段,不能對症下藥。人的精神出路,中國研究了幾千年,成果之一,就是佛教,解決人與自然、人與人、人與社會的相處、衝突問題,步向和諧。

放下企業事務來參加世界佛教論壇,楊釗認為「和諧世界,從心開始」,正好讓我們每一個人反思、反省,在物質豐富的香港,我們到底還需要什麼、缺少什麼?由內心開始、家庭開始、企業開始,追求和諧和健康,要做到這一點,楊釗感慨:「知難行更難」。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