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教導我們如何發展我們的四個崇高特質,慈、悲、喜、捨。 當我們見到一個痛苦的人時,與其認為這是他自作自受或者是他的業障, 不如對他生起悲心。當我們見到一位成功人士時,與其生起嫉妒心,不如生起歡喜心。 或者當我們面對逆境時,與其失去心的平衡,不如保持平靜及平等心(捨心)。 對十方的一切眾生,我們感受到無私的愛(慈心)。這些都是一位有靈性修養的人的特質。
2005-09-16
分享:「不批評、不責備、不抱怨」三不有撇步!
做到「三不」有妙法
│黑幼龍 - 贏在影響力│
現代的離婚率高,很多年輕夫妻結了婚以後,才發現相愛容易相處難,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批評和責備對方。有時一言不合,甚至大打出手。
小時後,我常到新生南路上的教堂做禮拜。每次上主日課時,神父都會講一些道理。當時有一位加拿大籍的白神父,雖然是個外國人,但是因為在大陸傳教多年,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,還帶了點山東口音。
有一次在上主日課時,他就對教友提起:「對家庭關係最具殺傷力的事情,就是批評。很多做丈夫、太太的,每天嘮嘮叨叨,一直講對方的缺點、壞話,不少婚姻就這樣破滅。」白神父強調。
那時候,我們覺得白神父講得沒有什麼道理。一方面,四十多年前,台灣得離婚率不高,而且哪家的先生和太太不是嘮嘮叨叨的?但如今回想起來,白神父的話其實很有道理。
前美國總統雷根說過,他的太太南茜當天過的快不快樂,他一回家就知道了。是他有特殊的透視眼,可以看穿人的心思嗎?當然不是。
雷根透露,他和太太南茜有協議:如果當天過得很不愉快,心裡有很多抱怨、罵人、批評的話,就把浴缸放滿水,加很多沐浴用的泡泡,在裡頭邊洗邊發洩。等他回家後,發現太太身上散發出洗過澡的香味,就知道她今天曾經有過滿腹牢騷,但如今都已經紓解完畢。不愉快的情緒,就不會帶進兩人的親密關係裡。
可見得,即使親如家人,不論是夫妻、親子,批評和責備都像一把利刃,會嚴重傷害原本的親密關係。
卡內基主張不批評、不責備、不抱怨,還有一項目的,就是訓練我們的耐心和包容力。
我們總是可以輕易地看見別人的失敗、錯誤和缺點,而且忍不住提出批評和建言。但是,我們可以想一想,當我們遭遇失敗、犯錯和面對自己的缺點時,期盼的並不是別人的批評、指正,而是耐心和包容。
所以,當我們對別人發揮耐心和包容力時,其實是在進行一種影響力的投資。
想像一下園丁的做法。當他栽種的植物成長不如預期,他並不會去責備這些植物,而是提供它們更好的成長條件。
孕育人際關係,也是相同的道理。
親愛的讀者,當我們都知道了「不批評、不責備、不抱怨」有多重要,你可能立刻產生一個問題:該怎麼做,才能做到這三不?有沒有實際的方法,可以控制我們想要批評、責備的習慣?
當然有的。我建議讀者可以採取下列兩種方法:
第一個方法比較實際,叫作「左腦運動法」。當你想罵人時,比方說父母想責備小孩,主管想批評部屬,就開始運用你的左腦。因為人的右腦掌管情緒,而左腦掌管邏輯,透過啟動左腦的機制,可以幫助你控制右腦的情緒作用。
要怎麼用左腦呢?最簡單的就是,數一數房間有幾種顏色。比如說,我想罵人了,就開始數:金色、粉紅色、綠色、白色、褐色、黑色,六種。數顏色一方面可以緩和情緒,另一方面,因為要辨別顏色,還要數數量,會因此鎮靜下來,也不會口出惡言。
前一種方法,可以幫助你控制情緒,但是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。第二個方法才能真正改進批評、責備的壞習慣,但是需要長時間的練習。這第二個方法,就是加強自信,提升面對工作、生活的熱忱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