執著與自在 文/林慈惠(中台禪寺護法總會秘書﹔普眼精舍、天祥寶塔禪寺副會長) 什麼是執著?對於外面的事情,成敗、得失、是非、人我,放不下,就是執著。有了執著,就是煩惱的根源:深的執著就是大煩惱;淺的執著就是小煩惱。自己作主,想辦法在心念上放掉執著,就能解脫煩惱。 而在心念上如何放掉執著?要聽經聞法,了達一切現象是因緣果報,緣起也會緣滅,除了清楚明白的靈知靈覺外,一切現象的真性本是空,很快會緣滅,只要甘心甘受,讓心不起波浪,就是不執著,就能解脫煩惱。 知道卻做不到,怎麼辦?可藉誦經或聽經聞法,增加智慧;打坐,增加定力;參加法會,消除業障,增長福報;則心念上,放下執著的力量就慢慢增強。沒有「天生的釋迦,自然的彌勒」,他們都是從練習放下執著而成就。對自己要有絕對的信心,相信每個人都可以由練習而做到。 「放下布袋,何等自在!」背在身上的布袋,就是掛在心上的執著。自己學習放下,即得到輕鬆自在。 懂得寬容,天地更廣闊 時時檢視自己:今天有什麼成敗,心念離開了沒有?今天有什麼得失,心念離開了沒有?今天有什麼是非,心念離開了沒有?今天有什麼人我問題,心念離開了沒有? 若沒有離開,告訴自己只是緣起緣滅,我願意甘心甘受,只有自己可以改進;煩惱不干別人任何事,是我自己所引起,因為我執著。 若能把成、敗、得、失、是、非、人、我這幾個字,牢牢記在腦?,一煩惱時,就可以檢視是那一個字令自己放不下?就是這個字,令自己起了煩惱、執著,令自己不自在、不快樂。 找到了賊,就容易抓到賊;賊,都是自己起的念頭,是自己令自己煩惱,自己的賊最好抓,最好改。只要自己願意放下,在念頭上就不與人計較,就等於寬容了別人。釋迦牟尼佛說:「萬法唯心造」,因為我們的心念寬容了別人,慢慢地,人家自然以寬容的心對待我們,最終還是自己的日子愈來愈好過。 如果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甘心甘受,則煩惱就維持一段時間;如果能馬上甘心甘受,反求諸己,則煩惱一瞬間釋放。所以這是端看自己心念反轉力量的強弱。力量若不夠,還是要誦經打坐、聽經聞法、參加法會。或者每天早晚,靜下心來檢討反省,自己都會得到很大的利益。 活在當下 如果一直放不下,就無法「活在當下」。每個一瞬間的當下,若能清淨無染,沒有染著任何的執著,當下的自己是很自在的,這才是「活在當下」的真正意義。否則念頭被執著、妄想所牽絆,就是活在執著、妄想中。而在執著、妄想裡,都是人我是非,我們就是活在人我是非中,而非活在當下了。 人我是非的生活充斥著無量的煩惱,因為不知不覺中,就會仰仗別人對自我的肯定,或者不知不覺中,就會希望別人順自己的定義而表現;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,不可能達到全盤的「順」,這就是煩惱的來源。 若能活在每一瞬間「清淨無染的當下」,累積起來就是「清淨無染的現在」,再累積起來就是「清淨無染的一日」,再累積起來就是「清淨無染的一生」。這樣真正能為自己活出光明、自在的一生。這一生若光明,我們的生命就光明。 永恆不滅的真生命 什麼是我們的生命?靈知靈覺是我們的生命,因為靈知靈覺的這念心,不生不滅,這才是我們的真生命。如何證明靈知靈覺不會死?看看我們為什麼拜往生的人?因為靈知靈覺還在;看看我們為什麼可以進行胎教?因為一受孕,神識就入胎了。所以沒有一個時刻靈知靈覺是不存在的。很多人也有經驗,若對昏迷的人說話,常常會有些許的反應,雖然昏迷,還是有靈知靈覺的。 因為靈知靈覺的心不生滅,所以人的生命是無窮盡的。因為無窮盡,所以很有意義、很積極。我們動的任何念頭都會影響未來:動善念得富貴,動清淨念得光明,所以現在可以決定未來,豈不是很積極? 但有人認為,喝了酒也可以放下執著、忘卻一切煩惱。殊不知,如果我們喝多了酒,只能暫時放下執著;但酒醒了,煩惱並沒有減輕。因為在麻醉自己的當中,能夠檢視自己是否執著的能力(即覺性),大為降低。雖然會從酒醉中醒來,卻因為放下執著的能力無法發揮,煩惱並不會離去。 不但如此,累積的酒量愈多時,能夠檢視自己是否執著的能力愈低;此覺性愈低,煩惱累積愈多,使得生命愈來愈黯淡。酒,實在是我們學習放掉執著,得大自在的障礙。放棄喝酒,也是放下一種執著。 人生最重要的事 常常記得看看:成敗得失、是非人我、或者殺生、偷盜、妄語、邪淫、飲酒,是什麼令自己執著?常常思惟佛法,放下這份執著,就是我們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。 只要我們能放掉部分執著,就得小自在;能放掉全部執著,就得大自在。心中無煩惱執著,則什麼人也搶不走我們內心的自在與解脫!這才是真快樂!
佛陀教導我們如何發展我們的四個崇高特質,慈、悲、喜、捨。 當我們見到一個痛苦的人時,與其認為這是他自作自受或者是他的業障, 不如對他生起悲心。當我們見到一位成功人士時,與其生起嫉妒心,不如生起歡喜心。 或者當我們面對逆境時,與其失去心的平衡,不如保持平靜及平等心(捨心)。 對十方的一切眾生,我們感受到無私的愛(慈心)。這些都是一位有靈性修養的人的特質。
2006-10-23
2006-10-20
需要,還是想要?
難過害怕的同時,也別忘了別人心裡的感受
成功不在你贏過,而在於你幫過多少人
成功不在你贏過,而在於你幫過多少人
真正大師不是擁有最多學生的人,而是協助最多人成為大師的人,
真正領袖不是擁有最多追隨者的人,而是協助最多人成為領袖的人,
這一生不在於『你超越多少人』,而是你協助多少人不斷超越自己。
「從上海到倫敦怎麼去才好玩?」這是上海一家電器 公司的有獎徵答題目。
第一特獎是四十吋彩色電視機。參與這個活動的情況異常熱烈,書信有如雪片一般地飛來。
競逐者來至全國各地,其中不乏教授、大學生、上班族甚至家庭主婦等,答案是無所不包,創意是無奇不有。
決選的結果出乎意表:由一個小學生雀屏中選。
他的答案很簡單:「跟好朋友一起去最好玩。」
的確,誠如評審給於一致的評價:分享的快樂,遠勝過獨自的擁有。
從前瑞典有一個人名叫諾貝爾。他在讀小學的時候,成績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,第一名總是由一個名為柏濟的同學所獲得。
有一次,柏濟意外地生了一場大病,無法上學而請了長假。有人私下為諾貝爾感到高興說:「柏濟生病了,以後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屬了!」諾貝爾並不因此而沾沾自喜,反而將其在校所學,作成完整的筆記,寄給因病無法上學的柏濟。到了學期末了,柏濟的成績還是維持第一名,諾貝爾則依舊名列第二名。
諾貝爾長大之後,成為一個卓越的化學家,最後更發明了火藥而成為鉅富。當他死後,並將他所有的財產全部捐出,設立了知名的諾貝爾獎。
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孳息,獎勵在國際上對於物理、化學、生理、醫學、文學、經濟及致力於人類和平有所貢獻的人。
因為諾貝爾的開闊心胸與樂於分享的偉大情操,他不但創造了偉大的事業,也留下了後人對他的永遠懷念與追思。
最後在歷史上,大家都認識考第二名的諾貝爾,但鮮少人知道,永遠考試第一名的柏濟啊!
從諾貝爾的故事中,我們獲得一個深沉的感受,諾貝爾的成功,絕非只靠他的聰明才智而已,更重要的是他的心胸氣度與分享的態度。
真所謂:「格局決定結局、態度決定高度」!
2006-10-16
中風黃金時間處理...要學~~超重要
|